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放在作品相关没人看,这我感觉不太好,所以夹在中间了就)

安西督护府自唐贞观十四年设立,守卫西域168年。教科书并没有告诉我们安西督护府的结局,可能是史书的记载没有详尽。这也是作者查阅了新旧唐书都没发现的。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从中国银联的一则视频广告说起。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时长16分13秒,一则视频广告被拍成了令人泪奔的艺术短片。

万里一孤城

尽是白发兵

生是汉家人

死亦大唐兵

历史记载只是寥寥数笔,但是这段历史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了解一下。

说起来,也有许多诗人描写过西域风光。

当初岑参到达西域的时候,恰逢飞雪漫天的8月。

安西大将封常清改任北庭节度使,专门聘请岑参做节度判官,帮他写写材料,处理一些文案事情,那是公元754年。

前任的武判官和岑参交接妥当之后,收拾包袱,准备离开西域返回长安,岑参帮忙拎着行李,一路送到轮台东门。

凛冽的寒风吹起雪花,砸在岑参的脸上。他顾不得搓手跺脚,按照惯例,岑参要给武判官写一首送别诗。

抬头看看雪花,前方是没有尽头的路,而眼前的人即将踏上东归的旅途,岑参说了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裘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时是大唐在西域最辉煌的时期。

安西四镇有驻军2.4万人,北庭都护府也有近2万人,数万大军共同守护着帝国的西陲边疆。

高仙芝率万余人翻越葱岭,经过帝国坟场阿富汗,一举击败吐蕃属国小勃律,震惊的西北诸国纷纷归附,后来封常清又逼的大勃律投降。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帝国双壁在西域开疆拓土,东方是无双的大唐盛世。

岑参和无数热血男儿一样,怀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来到大唐边陲,用微不足道的热血和忠诚,为盛世添砖加瓦。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以后将要面临什么。

仅仅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高仙芝和封常清双双被处死,安西和北庭的驻军大部分被调回中原,只留下不足万人留守孤城。

公元757年,岑参追随唐肃宗回到长安,却发现长安已不是曾经的长安,大唐也不是当年的大唐。

至于西域,即将成为吐蕃的天下。

长安城西北的开远门外,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昭示大唐疆域有万里之遥。

走出长安,便踏上丝绸之路。

货物和铜钱在路上川流不息,极大繁荣了河西陇右的经济,这是一块肥肉,高原上的吐蕃垂涎已久。

西北大军调往内地以后,留守的少量军队不足以守护丝绸之路,几乎成为真空地带。

吐蕃军队迅速北上,全力攻打河西走廊,想把大唐的西北经济带据为己有。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

丝绸之路是西域和大唐的贸易,吐蕃在旁边打打秋风也就算了,真让他趴在那里吸血,还真的搞不定。

因为贫瘠的吐蕃,没有足够的货物能够进入流通。它占了贸易线想坐地收租,却发现好端端的河西走廊,慢慢变穷了。

吐蕃人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大唐朝廷能明白。

公元765年,既为了收复失地,也为了恢复贸易线,更为与吐蕃进行博弈,郭子仪上书唐代宗:“请遣使巡抚河西及置甘、凉等州长史。”

唐代宗都同意了。

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也参加了这次出使。他接到任务后到达安西,和留守的安西将士并肩作战,逐渐成为安西四镇留后。

郭昕成功了,可大唐失败了。

此时的大唐已经有藩镇割据的苗头,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财源组建新军,自顾尚且不暇,哪有精力开拓西域呢。

慢慢的,河西走廊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安西和北庭成为大唐的飞地,朝廷以为军队都战死了,土地也被吐蕃占领。

朝廷不知道的是,唐军一直在坚守。

安西留后郭昕和北庭节度使李元忠,联合回鹘和沙陀,艰难的守护着大唐的国土,吐蕃久攻不下。

他们参军时都是青葱少年,如今纷纷步入中年......没有援军,没有退路,甚至没有多余的粮草,有的仅仅是一腔热血。

任何国家的强大都不是英雄奇谋善战,而是无数小人物的信念汇聚,小人物的信念不灭,国家不亡。

公元781年,郭昕和李元忠派遣使者绕道回鹘,回到长安向朝廷汇报工作。

此时的大唐已经是唐德宗坐江山。

皇帝已经换了4个,安西北庭旗帜依旧......朝廷大臣听说后无不黯然落泪,唐德宗也感动的痛哭流涕。

朝廷封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所有将士全部升迁七级,国运衰微,还能干成什么样呢?

他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7年后北庭和于阗陷落,安西大都护府麾下只剩下三镇,国运如此,人力岂能扶将倾之大厦。

龟兹城破之日,满城尽是白发兵。

西域陷落的时间已经不可考,不过有的学者认为是808年。长安的唐宪宗正在谋求元和中兴,长安以西却皆非唐土。

他们一生都没有等到援兵,也没有受过朝廷恩典,依然不离不弃,把一生都奉献给心中的大唐。

这种小人物的信念和骄傲,是大唐的底气。

郭昕和白发老兵坚守孤城的时候,玉门关内的沙州诞生了一个婴儿,父亲给他取名为张议潮。

沙州就是敦煌,张氏是豪族。

虽然我在之前的文中经常说门阀士族,但是不得不承认,豪族往往是地方的核心力量。

在汉唐的年代,任何地方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得到豪族的支持。如果地头蛇说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而豪族的利益和本地深度绑定,是最彻底的本土地域主义者。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

汉唐时期开疆拓土的力度非常大,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土地豪族具有十分强大的凝聚力。

外敌入侵时,他们也是抵抗的中坚力量。

再不济也能和南北朝一样,豪族组建坞堡,庇护当地的百姓和流民。

宋朝以后没有豪族,一旦朝廷瘫痪地方就没有凝聚力,往往被外敌一冲就跨。

张议潮在沙州就是这样的角色。

家族势力庞大,让家族成员的修养素质也高,很适合做官和干大事,本地的其他几家豪族也差不多。

但是吐蕃占据河西走廊后,根本不懂合作。


页面连接:http://www.bjpwbl.com/view_0_hkkrnn/wnjoddko.html

书迷楼 书迷楼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闪爵小说网正经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