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听到这里,大家都在思考自己读过的书籍之中,究竟是哪里出现过《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很快就有一些人想到那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了,就如文章的名字那样,它讨论的自然是战争问题。其实关于战争问题有很多人都讨论过,不过那些文章却没有《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受世人的关注,其中可能有着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文章中一些独特的观点,以及这一篇文章的来源。 有了一个人引出《为什么有战争》这一个话题之后,有一定了解的人纷纷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 《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收录在弗洛伊德文集中,它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两位天才级人物对于人类如何摆脱战争话题的对话。 最后,两位天才级人物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有仇恨和毁灭的欲望,方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在通常的情况下,这种欲望处于潜伏的状态,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如统治者的宣传,才会迸发出来,使这种仇恨和毁灭的欲望成为一种集体的癫狂力量。 当有人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李勋方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书籍没有阅读过,关于这一种特殊条件的看法,他之前就没有读到过。不过现在想起来,他和玄灵似乎已经看到过了,那些点点人之间的战争,难道不是这样开始的吗?点点人国王的弟弟先是让他的士兵残害那些平民,那些士兵其实早就有了仇恨和毁灭的欲望,毕竟那是一种本能,他们在国王弟弟的宣传下,为了他们所谓的自由开始无情的杀戮,在杀戮中他们的毁灭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们以杀人为自己的快乐,以战争为自己的一种光荣! 对于自己的这一些发现,李勋是非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可的,在适当的时机里,他也结合弗洛伊德他们的观点把那些点点人的情况补充出来。有了李勋的补充之后,那些发表观点的人更加滔滔不绝了。 有人说战争也可以在物质需要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发生,历代王朝,如果不是民不聊生,怎么可能出现反对者呢?又怎么可能出现战争呢?其实关于这一点,早就有人看到了,在《荀子.哀公》篇中,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里提到孔子对鲁哀公说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在那之后,又有很多人引用过孔子的这一种观点,古代中国唐朝的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就时刻地领悟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直到今天,这一种观点依旧被引用,强调满足人民需要的重要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看似平庸,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关于这一种观点,讨论者们首先是谈到了近代的一些恐慌事件,然后再由中国的一些专家以及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些专家一层一层地向上推出来的,最后直接推述到了古代中国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身上。 在把那一个关于战争条件的问题引开去讨论之后,讨论者们又回到了《为什么有战争》这一个话题之上。弗洛伊德首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原则上是依赖暴力解决的,这与动物界的情况完全一样。”这一句话,与前面几个人表达的观点几乎完全是一致的,他们其实不需要读过《为什么有战争》这一篇文章也可以得出这一种结论,动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确是依赖于暴力来解决的。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是人也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点似乎是没有什么好争议的,神造人的说法,到了如今这样的一个社会应该没有人赞成了。人曾经既然也是普通的动物,那么人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时候,第一时间也许想到的并不是使用暴力来解决,但是通过暴力来解决的这一个办法,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们都是会想到的,因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的东西,无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高尚,无论他如何与世无争,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这始终是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爱的本能,其中也包括了性的本能,另外一种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想着如何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自己的种群,使自己的后代一直延续下去。后者是破坏性的,破坏的可以是其他事物,也可以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同类。后者破坏的目的,直白的说法是为了找死,学术性的说法则是渴望从有机物状态回到无机状态,毕竟生命起源于无机状态。 人的这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消彼长。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因,引发个体间、群体间的冲突,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争;如果死的本能向外表现受阻时,它就会转而退回到自我之中,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死本能的这两种表现形式被弗洛伊德分别称作“自虐”和“虐他”,其对应的精神病患者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关于人的行为,这是很多的心理学家都研究过的问题,人的行为很多是依赖于意识,部分的行为却是一种本能。这就更加证明了弗洛伊德观点的正确性。 弗洛伊德认为,世界本来是无机的,生物的出现就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了生的本能,但明显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体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无机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带向无机的,所以,生物的目标就是向死前进,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这听起来是非常矛盾的,几乎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自己怎么可能去找死呢?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要死呢? 也许在很多人的身上无法找到死亡的答案,但是在一些自杀者的身上却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世界本来是无机的,因为环境的变化才会出现有机的生物,这是生命起源的学说,几乎是不可否定的,在这一个基础上,有机的生物开始慢慢地发展,这一种发展不仅是身体上的发展,还有思想上的发展。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着它们自己的思想的,只是每一种思想的强弱有所不同而已。 对此,李勋和玄灵可能要更加容易理解一些,他们两人的观点也要更加多一些,以前西里可就向李勋说过,世间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的,而“灵”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思想的载体。生物为什么是活的,人们应该如何为它下这一个定义呢?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为生物下了一个定义,生物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者是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的一种有机物质。 从生物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区别就在于思想上,生物的活,就是活在了思想上,植物不会移动,但是它们可以生长,是什么促使它们生长,就是它们的本能,而这一种本能,也可以归结为是一种思想,思想可以能动性地去改变宇宙的状态,改变无机环境的状态,这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区别,这一个区别就在于生物爱的本能,它们的能动性,就是为了生存,只有生存,它们的生命状态方才会表现出来。 话题回到死的本能问题上来,死似乎说的只是生物的死亡,其实无机环境也是一种死的状态,因为无机环境是死的,而生物起源于无机环境,终有一天生物也会回归无机环境,这是宇宙的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也许正是意识到了非死不可的这一点,生物方才会有死的本能。 但是这样的说法完全是不足以说明求生和自杀的问题的,宇宙规律还没有发生,但是却有的人已经死了,这一种说法有些怪,就拿一个传说来做比喻吧,在阎王的生死簿上,一个人明明可以活一百年,但是那一个人在五十岁的时候就死了,这怎么解释呢?这就是自杀与求生的另外一种解释,但是这一个比喻依旧只说出了自杀的人自己损失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却没有说清楚人为什么会有死的这一种本能。 一个人为什么要自杀?因为他在思想上就放弃了自己,换一种说法就是,他对有机生物界已经完全厌倦了,他的“思想”已经死了,他没有了“思想”,自然也就没有了生了希望,在他看来,回归无机,是最好的解脱。本质上说,急于求死,是因为“思想”的状态走向死亡,每一个人都有这一种思想,没有释放在其他人的身上,就会释放在自己的身上。
页面连接:http://www.bjpwbl.com/view_0_wzrzr/omjohhmn.html

书迷楼 书迷楼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牛文小说网福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